中共中央黨校教授曹立:物業管理行業如何立足新階段、貫徹新理念、構建新格局
本文改編自中共中央黨校教授曹立在中國物業管理協會第五屆理事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的主題演講
“進入新階段,貫徹新理念,構建新格局”是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核心要義。在構建新格局當中,物業管理行業面臨哪些新的發展機遇,如何能夠大有作為,這是我和大家分享的主要內容。
新格局,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
進入新階段,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領導干部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會帶來太多不確定、不穩定、不安全的因素,但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是確定的,因為中華民族復興的腳步不能停止。黨中央綜合考慮兩個大局之后,提出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一方面要發展,同時在發展的緯度上增加了安全的緯度。
以“我”為主當然是安全的,“我”是可控的、自主的,所以要構建以加快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我”自己生產、自己消費,自己供給、自己需求。但是今天的中國已經是開放的大國,已經日益進入世界舞臺中央,所以每個產業鏈、市場全部是開放的,要與國際上形成充分互動,所以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變化、環境變化、條件變化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釋放內需潛力,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擴大居民消費,提升消費層次,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
現在的物業管理已經實現由注重管物向為人服務的轉變,居民消費、居民安居樂業和物業服務緊緊聯系在一起,對于物業服務的需求也是整個國內需求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第一,構建新格局要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強大的國內市場要通過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來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暢通整個國家經濟,這意味著我國需要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拉動經濟有“三架馬車”,外需,即出口是“一架馬車”;內需就是消費和投資“兩架馬車”。消費就是要順應消費升級,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這幾方面都和物業服務有關系。投資涉及市政工程、小區建設、基礎設施,包括物業管理要延伸到農村去,所以農業農村、公共安全、生態環保、公共衛生、民生短板以及防災減災等方面的投資都是和物業服務密切相關的?,F在提出的城市更新行動就是更新生活小區和道路交通基礎設施。更新意味著既解決民生問題,同時也是投資空間所在。
第二,十九屆五中全會以擴大內需作為基點,暢通國內循環,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在增進民生福祉方面,十九屆五中全會有一個原則講得特別好,叫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涉及到民生保障當然要盡力而為,因為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畢竟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政府不可能關注到很細的方面,所以又要量力而行。對于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設,政府會有很大的作為,涉及到老百姓生活細節的服務就讓給市場、社會來進行。同時,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多,所以現在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包括完善城鄉醫療服務網絡、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等,這些也和社區、小區有關。
另外,我國老齡化問題非常嚴重,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報告里也講到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完善人口服務體系。一老就是老人,一小就是兒童,所以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以及加強社區文化建設也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誠信社會、誠信文化建設很重要的方面。
第三,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構建發展新格局,物業管理有了新定位。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不僅是謀劃未來五年,也展望到未來15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把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作為綱要,綱要就是具體行動方案。規劃綱要里涉及到物業管理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加快生活型服務業品質化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講到要加快發展健康、養老、育幼、文化、旅游、體育、家政、物業等服務業,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
二是全面推行鄉村振興,實施鄉村建設行動。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向世界莊嚴宣布,脫貧攻堅已經全面勝利,“三農”工作歷史性轉移到鄉村振興當中。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鄉村振興叫鄉村建設行動,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要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持續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建立美麗宜居鄉村。
三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我國脫貧攻堅基礎比較脆弱,所以國家提出了五年過渡期,這五年實際上就是十四五這五年。中國物業管理協會也獲得了脫貧攻堅表彰的集體獎,這是非常不容易的。物業管理行業曾經在脫貧攻堅中作出了重大貢獻,發起了消費扶貧。消費扶貧拉動在五年過渡期當中仍然要發揮很重要的作用,物業管理行業在這方面仍然大有可為。
四是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城市品質,堅持黨建引領,重心下移,科技賦能,提升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五是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的下移,資源下移,提高城鄉社區精細化服務管理能力,構建網絡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臺,特別是在就業社保、養老托幼、扶殘助殘、醫療衛生、家政服務、物流、商貿、治安、執法糾紛調解等都是要根據服務場景進行精細化對接,這樣城市社區服務就會發揮很重要的作用。
六是構建綠色發展體系?,F在關于碳達峰和碳中和已經制定了嚴格的要求,到2030年碳排放要達到峰值,再用30年時間到2060年要達到碳中和,碳中和就是零排放。所以未來綠色轉型、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對我國來說一方面是很重要的任務,同時也意味著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七是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通過數字化轉型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十四五規劃關于數字經濟、數字中國發展作了大量部署。
新機遇:物業管理大有可為
社區是經濟體系的微中心,和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社區服務者也是民生福祉的貼心人,這次疫情讓人民群眾看到了社區服務者做出的貢獻。未來物業管理面臨新的機遇,大有可為。
第一,培養社區新消費,在改善人們生活品質上積極作為。社區服務的內容包括生活、文化、教育、科普、咨詢、培訓、體育、娛樂、健身等,以及提供相應場所和設施,比如說文化活動中心、市民學校、科普實踐基地、圖書閱覽室、法律咨詢室、運動場、健身房等。
社區經濟的發展是“疫中崛起”,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很多實體商店都受到沖擊,這個時候在線服務意外崛起,延伸了物業管理行業的服務空間。
去年10月29日,發改委等14部委聯合發布《近期擴內需促消費的工作方案》也有許多內容與物業服務有關。如:推動物業服務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搭建智慧物業平臺,推動物業服務企業對接各類商業服務,構建線上線下生活服務圈,滿足居民多樣化生活服務需求。增加社區生活服務消費。落實好新建社區商業和綜合服務設施面積占社區總建筑面積比例不低于10%的政策。補齊社區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建設完整居住社區。結合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已建社區房屋建筑和設施整治利用,因地制宜對社區早餐店、家政服務網點、理發店以及提供養老、托育服務的生活服務經營場所給予用地、辦證、內部改造等方面支持。
第二,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拓展物業管理新空間,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補、城鄉互助、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關系。
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是從2020年到2050年,跟我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時間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三農”工作在黨的工作中是重中之重。所以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完成叫“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脫貧了,全面小康才能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依然如此,鄉村振興任務完成了,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任務就完成了。
到2050年,我國要建成一個有差別無差距的美好城鄉社會。有差別就是城市和鄉村的特色不一樣。無差距是指涉及到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的獲得感上,城鄉的二元結構沒有了。所以,在鄉村振興戰略當中,物業管理一定要拓展到鄉村。
第三,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提升社區治理的服務水平。在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中,物業服務企業承擔了一部分準公共的服務,同時介入了市場化、社會化的服務。物業服務企業面對的挑戰是盡快提高物業管理的水平,目前物業服務企業要解決服務的規范化和個性化的問題。
新作為:服務民生,推動創新發展
物業管理在本質上是服務民生,推動創新發展。我把新作為概括成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美好生活。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所以,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什么叫高品質的生活?簡單的講,高品質的生活就是感覺好。很多時候,感覺好是一種精神層面的享受,精神層面就包括了服務的個性化、多樣化,特別是整個國民經濟進入到服務消費階段以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物業服務企業提供高品質生活服務。
第二,共建共享。首先要發展銀發經濟。我國老齡化問題嚴峻,養老產業很重要,以后社區養老會是一種重要的養老方式。其次要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目前物業管理還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其實五六十歲的人做物業服務是最好的,因為他們可以沉下心來。
第三,線上線下?;ヂ摼W+社區服務、互聯網+社區治理都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第四,消費升級。民生消費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社區消費、新家庭消費、健康消費快速成長。物業服務在社區綜合體、社區商業連鎖、社區綜合服務、社區消費、綜合養老等消費領域應該說大有可為。
第五,地產創新。只會蓋房子就能賺大錢的野蠻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所以我們要賦予常規地產更多的文化內涵、智能內涵、環保內涵,所以物業服務要通過賣技術、賣健康、賣服務、賣時間來提供全新的生活方式。
第六,文化復興。將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活化,讓中國文化精髓在現代社區得以延續,讓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精神命脈和文化基因得以發展。
第七,城市治理。城市管理的物業化成為政府工作的重點,未來的城市服務市場潛力巨大。據保守估計,城市服務的市場供應量大概是2000億元,未來可能會是萬億級別。
第八,鄉村振興。物業管理要延伸到鄉村去,所以強化縣域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
相對于整個國民經濟而言,社區物業管理是一個方寸空間,不是很大,但是它是大有可為的。時代給了物業管理行業機會,包括各部委也出臺了鼓勵物業管理行業發展的文件,給出了重要的方向性指引。因此,物業管理行業要深入到全生命周期的生活當中,也要深入到鄉村。鄉村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藍海,也是物業管理和生活服務的藍海。(原載于《中國物業管理》2021年第4期)